秩序的奧義



重複的元素就會有秩序的美感嗎?什麼是建築中秩序的奧義?秩序美感的本質是什麼?


秩序與建築

『秩序並不代表美 Order does not imply beauty』….. Louis Khan 路易斯康

在當代中講秩序或許有點老派、有點Old School, 感覺似乎是拿一把古典建築的尺來量測當代的建築,在建築不斷被解構再定義的今日,秩序是否仍是建築中永恆的元素,秩序的美感是否恆久有效。

路易斯康很開始就注意到在當時歐洲的現代主義建築中,缺少了秩序形式的問題,在1953年完成的耶魯大學美術館中清楚了呈現出那個秩序性,背離當時現代主義光滑潔白的形象,同時期1951年密斯 凡德羅完成了湖濱公寓,遠在法國的柯比意也剛完成馬賽公寓,康的建築呈現強烈的秩序性,康所認為的現代主義與柯比意認為的那屬於自由的現代主義,可能卻有著相反的內涵,一個追求自由、一個追求秩序,而自由與秩序原本就是兩個極端。而路易斯康曾在筆記中記錄下他的好友 安妮 Anne Tyng) 對柯比意的廊香教堂的反應:

『我瘋狂地愛上廊香教堂的設計,無法否認那是一件藝術家作品,安妮並不滿足於創造出沒有秩序的形式,她說如果 柯比意對構成有像我們的那樣可增長想法的話,柯比意就不會對自己的作品感到滿意。』 .....Louis Khan 路易斯康 [khan notebook (K12.22), ca. 1955, Khan collection.

康所追求的是在於空間組織關係上可增長的語法性,他使用『可增長』這樣的想法,作為設計滿意的判準。那個清楚的秩序性,一直貫穿在康的作品中,從康早期的特倫頓猶太社區中心浴場十字形配置的空間很清楚地呈現嚴格的空間秩序,沙克中心一案的對稱、重複、序列,到金貝爾美術館重複秩序的半圓頂筒狀空間。在嚴格的幾何學衍生的數學關係中。那樣的設計想法恰與廊香教堂那種完全自由的狀態相反。康這裡所追求的秩序性,是一種空間組織的語法性,不是個人意志自由展現的建築,而是幾何學意志展現的建築,是一種『不為我的意志為轉移』的語法。

『建築師的責任是去創造出秩序感、場所感與關係感』.....理查邁爾

在建築中的秩序感有兩種方面的呈現,一個是因著建築外表重複性所呈現的秩序感,而一個是空間組織上的秩序感,這兩者在建築上呈現了不一樣的意涵,外表重複性是一種視覺的愉悅、和諧、韻律感,而空間組織的秩序感並不明顯可見,那是一種在空間尺度與空間形式上的一致性所帶來的無限感與寧靜。這兩種秩序都是在一種特殊奧妙的狀態下才會產生的,並不是因為物件重複必然會產生秩序感,也不是因為空間組織我們必然會感到無限與寧靜,否則在大多數學校空間組織重複的教室群中,我們應會感受到某些秩序,但事實卻不然。在建築中秩序的兩個部分,一個是外表明顯可見的形式秩序,而另一個則是隱藏的秩序,隱藏在平面構成、空間幾何中的秩序性,明序與隱序,有時兩者同時出現在一個建築中,有時只得其一、甚或全無,大多的古典建築是兩者皆俱的建築,大概除了日本傳統『寄数屋』建築是個特例之外。


秩序=重複?

『有機的事物,其完整的優雅和美麗的基礎就是法則和秩序,它的美就是對線條、形式和顏色中基本條件的表現。』Frank Lloyd Wright 《建築之夢》

建築中所謂的秩序是什麼?是指重複性嗎?如果是指重複性那麼基本上幾乎所有的傳統建築都會有重複的元素,但那就有了秩序了嗎?我們並不會必然地在所有秩序性的建造中感受到『秩序之美』,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只是看到了秩序的構成,但不見得會感受到秩序所帶來的美感?秩序的美感是怎麼回事? 是否在人類的眼前,所有重複的東西會自然的產生出美感?那不必然,因為我們並不會在重複規則的圍牆前、或是重複規則的大樓前感受到秩序的美感,反而因為無盡的重複而帶來無聊的單調,重複並不必然就會得到秩序所帶來的美感。我們要先探究我們所指的重複性秩序美感的內涵是什麼?不是將元素重複就是能達成秩序之美的保證,秩序的美感這件事除了重複之外是怎麼構成的?

要探究這件事或許可以從當代建築中找到答案,當代建築師中可以稱為秩序大師的應該算是日本建築師 隈研吾(Kengo Kuma)了,他以構築學式的建築創造出物表可見的秩序,在他的建築中每一個不同材料,都有對應其材料特質的構成方式,那是因著材料獨特性推演而來構成方法,他將那個秩序的獨特性建立在每一個材料細微的差異上,為每一個建築賦予不同的構成程序,在每一個建築中我們讀到了那個對應的獨特性,而覺得煥然一新,我們並不只是從重複性得到美感,而是從獨特性中得到設計的美感關聯。即使是同樣的木材,在不同的建築就會去找出那個獨特的組織構成特質。如果說將某個設計的構成毫不考慮的移植到另一個建築上,那麼那個秩序性將瞬間喪失自己的生命力,那個秩序的美感是來自於細部的變異,我們人的視覺會在秩序性的構成中找尋那個特殊、獨特、或是出人意外的細微部分。而那個秩序是因為構造而生成的,而不是刻意設計出來的,這決定了建築的生命力,那個秩序感來自於構造。

西班牙建築師 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也是另一位秩序大師。他所設計的建築幾何除了具有的生物形式特質之外,秩序性的構成也是美感的一大來源,他在紐約911世貿大廈原址設計的車站作品『眼』Octulus,純白色結構在橢圓形的序列下,出現一種由秩序性而來的美感。他的建築,將秩序建立在建築形式上,白色的格肋形成了空間的秩序。那個秩序的美來自於構造與形式的聯合,結構與力量的傳遞在秩序的形式之中,那個秩序感來自於力量。

康或許是第一個重新在現代主義建築中發現格線在建築中妙用的人。雖然他在早期的建築中即已採用清水混凝土搭配紅磚的設計,但卻是在沙克生物研究所(1959~1965) 的設計案中,首次在建築上出現了模板圓孔與格線設計,開始以清水混凝土的分隔格線建構另一層的秩序。這個隔線的出現,在康的秩序觀中,是個全新嘗試的方法。安藤忠雄在討論他自己的建築時,很少討論到關於清水混凝土所呈現的秩序這件事,然而在他的清水泥建築中的那些重複圓孔與秩序格線,起了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秩序作用。這些秩序統整了所有不同的幾何牆面體,產生出高度的一致感與空間的視覺穩定性,格線與圓孔在秩序方面貢獻的重要性甚至是安藤建築寧靜的來源之一。這是格線Grid 在建築中的作用,雖然說某種程度上它與古典建築中的線版對於視覺而言是相同的,這些格線建構出一個空間的基準律,秩序在其中產生,而那個秩序的生命力也是源自於構造。真正的秩序並不是去刻意設計視覺的秩序,而是藉由真實的構築產生秩序。

我們在外表重複整齊一致所感到的快樂,會不會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那個控制的、那個偉大數量的、那個征服,背後是人類的勝利與征服感。


秩序:空間組織

在建築中秩序感這件事還會出現在空間組織上,而這與外表重複性明顯可見的秩序感不同。

『我相信當我們討論設計時,我們就是在討論秩序。我認為設計依環境而生,而秩序是我們對環境各方面的發現』.........Louis Khan 路易斯康 quoted in “Louis Khan Places design as a circumstance of order, architecture and the university” (proceedings of a confere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12/12/1953 

首先我們要先辯證空間秩序感這件事,在某些空間組織中,我們會清晰的感覺到一種組織的秩序,空間組織中的秩序這件事在傳統建築中常見,無論是帕拉底歐知名的Villa Rotonda別墅,或是東方的圓形客家土樓、傳統合院、紫禁城等,都是在空間組織上賦予秩序。在世界各地的傳統建築中,聚落就展現了強大空間組織性,建築依據相同的尺度與組織往外衍生。1987年原廣司首次發表「聚落給空間設計的100則啟示」刊載於《建築文化》雜誌,而後集結在著作《聚落的100則啟示》一書中,從這些聚落的空間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空間組織性。但我們在傳統合院中會感到空間組織上的重複性,但那個重複性帶來了建築的美感嗎?那不必然,就像我們在大多數空間組織模式重複的校園建築中,並不會感受到那個組織的秩序感帶來的美感,反而是一種單調的重複。空間組織邏輯的清晰性或可知性,卻不必然因那可知性帶來秩序性的美感,充其量清晰性或可知性只是令我們比較不會迷路而已。那什麼是空間組織產生的秩序性美感? 

路易斯康在秩序的討論上都是圍繞著空間組織的秩序上而不是外表的重複性,他認為的設計是在找出空間組織的秩序語法性。他在設計上一直在為每一個建築尋找構思一種獨特的語法幾何,甚至比喻設計是在發現那個秩序關係。從他設計的八角形的孟加拉國會大廈到耶魯大學美術館,可以看出他在空間組織秩序上設計的著力,展示在他的平面圖構成當中,他在尋找的設計是一種『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強烈秩序性。路易斯康的金貝爾美術館(1966~1972) 除了那個半圓筒形漏光的屋頂機制為人津津樂道之外,它在組織上嚴謹的秩序感,更是比那個屋頂光還更重要的多,甚至是康設計思想上秩序性精神之大成。在他所有的建築中,但卻只在金貝爾美術館這一個案子中成功的達成空間組織秩序性的美感。這樣的秩序感來自於簡單而明確的單一方向性,並且與圓頂產生了方向感上的共鳴。

法蘭克·洛伊·萊特 (Frank Lloyd Wright) 曾受託設計了一座私人別墅帕爾默住宅 Palmer House1950),那是萊特第一次嘗試使用三角形空間元素在空間組織上的設計,有別於他先前草原建築的自由隨意有機的量體排列,他將設計緊扣在三角型的秩序當中,而產生的一種強烈秩序感。萊特1944年提出的古根漢美術館一案,同樣的也將空間用清晰的圓型螺旋組織了起來,在精神上可以說是與貝里尼設計的凡蒂岡聖彼得廣場(Piazza San Pietro)的那個橢圓形廣場是一樣的,這些空間組織藉由明確的幾何組織了起來,產生出明確的秩序感。而這或許也是師承現代主義大成的安藤忠雄之所以在採用明確的幾何作為空間組織的原因。而空間組織的秩序感並不限於線性幾何或完形幾何的組織模式,當空間以自由而有機的模式組織時,它同樣也是在同一個秩序的律則中,同樣也會呈現出自由的秩序美感。而當空間組織做為設計凝視的對象時,它即會產生出超出於形式之外的思考,那反而是建築更加動人的部分。


秩序:模矩 Modular

『模矩如同線規工具或視覺度量,與音樂的線譜相同。』...... 勒 柯比意

1952年柯比意在馬賽建了一座堪稱為迷你城市的集合公寓,樓高十八層、大樓內總共有23個不同的住宅單元,是那個時代第一個嚐試將挑高住宅模矩化立體到高層大樓之中,實踐了將城市立體化的可能,也是柯比意將「明日城市」一書的概念性紙上建築實踐的作品。在完成了Villa Savoy 的單一建築後,柯比意轉向最小尺度的人與極大尺度的城市,在1942-50之間,大約在他40-50 歲之間,提出了「模矩論」與「明日城市」,在那之後他試圖思考與建立人類共通的設計模矩與原則,尋找更具人類普世性的共同建築原則:「模矩」。在人體及城市這兩個極大與極小的尺度上。而馬賽公寓可以說是他將「模矩論」與「城市論」兩個想法同時完成在一個建築作品上。馬賽公寓是柯比意第一個大量住宅的單一棟作品,大量體建築需要統一的模矩系統來達成營造的重複性需求,這樣的模矩是為結構與構造施工需要而存在的,是建築成為工程可行性與經濟性的基本單元,建築的模矩無所不在。

「模矩」設計的背後,有它試圖回答全體人類居住需求的「範型」思考,而不只是完成個體的需要或美學的滿足,建築師透過個案來探討「範型」的這件事,更是柯比意在「邁向建築」一書中揭櫫的建築重要精神之一:建築必須是一種革命,建築必須往提供原型模矩的方向思考。模矩不只是為施工而存在,而應該是關於範型的創造,而可以說設計活動是關於模矩的創造與創新。模矩是構成建築重要的基礎,柱子的間距是模矩、窗框是模矩、從最大的樑柱到最小的門,每一個都是模矩重複的成果,這些隱性存在的隱性規則,構成一棟建築。東方的木構建築所用的魯班尺是模矩,紫禁城是模矩、Palladio是模矩、水晶宮是模矩。罕有建築不是應用模矩的觀念來構成的,模矩是建築中隱藏的規則。早在西方的柯比意大量的應用黃金模矩之前,東方建築早就已經藉由模矩,製造出大量並且具有秩序的模矩建築,以紫禁城為例,強烈的模矩系統使得這個大量的建築群仍然呈現著隱藏且和諧的秩序性。 通過義大利文藝復興Palliadio的「模矩秩序法則」,柯比意利用模矩的多重關係來研究人類相對度量的韻律。透過模矩產生的秩序,而形成整體環境的統一格律,一如音樂、統一格律的重複與反覆。秩序一直都是建築的主角。

秩序不只是形式上的秩序,有太多的建築單純為了取悅眼睛的因素,而製造出形式上的秩序,去設計多餘的造型或是與構造、製程無關的秩序元素。中國的古建築所產生的秩序是因為構造而產生的,受限木材的強度與尺寸的極限,而產生的模矩與秩序。是因為構造而有了秩序。真實的建築因構造的重覆性而產生了韻律,但是視覺的建築,卻是為了秩序而大量生產無用的構造。任何企圖用視覺元素去建構的秩序,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最後都會被認為是虛假的。而透過因構築模矩所產生的”空間“秩序,與視覺秩序的不同之處,也在於前者因為建立在構築上,因此才顯隱藏。而這個隱藏卻又強的秩序才能滲透到整個空間的每個角落之中。構築與材料中所需要的秩序永恆而真實的存在,因此,並不是去刻意設計秩序,而是透過真實的面對構築而產生了秩序。


秩序:韻律 Eurythmy

『建築依賴在秩序、配置、韻律、對稱、土地及經濟上。 “Architecture depends on Order, Arrangement, Eurythmy, Symmetry, Propriety, and Economy.”』…..馬爾庫斯·維特魯威 Marcus Vitruvius Pollio《建築十書》 第二章

在維特魯威書中所指的 『秩序order 與『韻律 Eurythmy 兩者並列而概念不同,建築中的『秩序』指的是事物秩序性的排列,而『韻律』按照希臘原文指的是美好形態的流動。單純秩序性地排列並不足以達成建築的美感,而是依賴著流動韻律的產生。

無論是希臘神殿的對稱列柱或是東方木造的次序列木,建築中的韻律一直是因構築的實際需要而產生,進而產生出美感這個副產品,人類並不是因為美感的需要而去創造出韻律,而是因為實際建構的需要而產生進而在其中經驗感覺出美好。韻律這個從古典建築一直到現代主義建築中從沒缺席過的角色,是真實的存在嗎?還是只是被後設詮釋出來而成為人云亦云的詞彙。面對著排列有序的電線桿或整齊的木條圍牆,會因此產生出韻律的美感嗎?答案應該是不會,所以顯然能激發出美的感受的並不是視覺上排列整齊就能產生韻律美感這麼簡單,而這其中有著更複雜的成份在作用著。

提到秩序就不可不提現代建築史中最為重視秩序的建築師路易斯康,現代主義建築中常被提起的建築大師柯比意與路易思康,兩人在建築上最大的差異點大概就是在『韻律』這件事上了,柯比意追求自由的平面與立面,而康則是嚴謹的以秩序作為作品的構成核心,康強烈追求秩序精神來自於他在1950年代以美國學會研究員的身份,這期間在羅馬研究調查古建築的結果,他在回美國之後便出現幾個以十字配置作為構成秩序的作品,如特倫頓浴場 Trenton BathAdler HouseFleisher HouseGoldenburg House,而他最為人知的金貝爾美術館或是沙克中心都是以秩序作為配置核心,建構出建築中的秩序感,康的建築呈現出秩序所包含的穩定、靜謐、甚至是神性的特質。無論是東方木構禪寺或是古羅馬教堂中,在中西宗教建築中呈現的神聖氛圍及神聖感受是藉由秩序、高聳尺度、對稱這三大主要元素所構成,而秩序中所隱現的神聖特性仍一直不滅地存留在現代與當代建築當中,成為一直有效的建築美感的核心因素,而秩序並無法單獨發揮作用,而是與其他因素一起在大腦內產生作用,而那個重要的差別在於韻律的出現。

『數大了似乎按照著一種自然律,自然的會有一種特別的排列,一種特別的節奏,一種特殊的式樣,激動我們審美的本能,激發我們審美的情緒』.........徐志摩《西湖記》。

能激發我們審美的本能的是關於那個:自然律、特別的排列、節奏的發生,而不只是單純的排列。而建築設計則是關於那個特別律的產生。在建築中,秩序order 與韻律 Eurythmy 兩者概念不同,建築中的『秩序』指的是事物秩序性的排列,而『韻律』按照希臘原文指的是美好形態的流動。單純秩序性地排列並不足以達成建築的美感,而是依賴著流動韻律的產生。徐志摩將『數大便是美』這個美感的來源連接到自然律上,與自然中特別的排列、節奏、式樣有關,數大能成為美是關於這個自然『律』的產生,而生成出環境的一致性與規則,因為這個『律』而產生不只是視覺的刺激,而是人在環境中的和諧感知,而這樣對於空間上和諧的感知,與視覺上可見的秩序不一定有絕對關聯,並不是任何整齊排列有秩序的存在都會令人感受到秩序的美感,美感的來源是關於『特別的』這一個關鍵字,徐志摩知道這個美學的道理是因為特別的排列與特殊的節奏的這個『特別』而造成的,於是在建築中,建築師總是一直努力尋找著獨特的構成秩序,設計出各樣『特別』的律,一個建築創一個律,這樣的律激動了人們感受美的本能。

『倘若,到目前為止,失序一直牴觸建築,反之亦然,那麼,現在他將開始扮演興奮劑的角色。此外,建築也可能從失序的特質中汲取出煥然一新的力量,因為現在我們把這些特色視為是生命本身的結構,而且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無法用線條和對稱來表現。建築將從失序那裡挪用網路和迷宮這類描述,而我們將會回想出起點,我們早認定這類建築結構才是適合人所居住的。』......烏里緒 康拉德 Ulrich Conrads 德國建築評論家 

而且在某些時候,一些看似無序的構成,我們卻仍會在那其中看到韻律的美感。在法蘭克蓋瑞(Frank O. Gehry)那些不規則扭動的建築中,我們會看到韻律的美感嗎?答案是會的。那些扭動都是在同一個律當中形成,我們就算在一團揉起來的紙張當中,仍然是有某種隱藏的秩序在其中,秩序是一種統一的語法、幾何規則,因為那個一致性而產生出的和諧感受。在秩序一事上,實際上我們體驗到的美不是那個重複性,而是感到背後那個法則的一致性,在同一個韻律下的和諧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