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是必需之外多餘的東西,它是屬於低俗的人的部份。比例是必需的東西,它是屬於有教養的人的部份。』..............柯比意 《走向新建築》
建築當中有一種美感是來自於尺度、比例的,而那是建築最核心的決定。
柯比意在這裡所謂的比例既然排除裝飾的表面性,那麼指的必然是關於是空間的,量體的比例,在建築中我們稱之為尺度。尺寸是絕對的數字,尺度是相對的、比例的。
尺度則是相對的比例感,建築師利用狹窄的走道與巨型空間形成的對比,或是利用細長的立柱,形塑出在巨大量體中的高聳感,因而強化了視覺上高度的感受,而細長柱列的次序又再強化了透視感因而產生量體的深度尺度。尺度是經過對比而形成的空間關係,例如可能在一個相同尺寸的體育場中並不會產生高聳的空間感,是透過尺度決定了其對比的關係,而形成了空間感,歷史上偉大的建築師們深知這個道理,在古典建築中那些細長的立柱,在空間中對比出高聳感,而柱身中的細長刻痕又再次的增加柱子本身的細長尺度,從空間的尺度對比到物件的尺度對比,而形成多重的尺度關係。人類的眼球運作與感知是由這些對比所建立,而非絕對的尺寸,在建築設計中建築師思考的不只是絕對的尺寸而是這些尺度之間的多重關係,在古典建築中建築依循著一套比例模式,而在現代建築當中似乎這些元素已經不再是建築主要的思考,但只要建築存在,這些多重的尺度關係就不會消失,而是在每一個時代中尋找出新材料的尺度關係,從石造建築、鋼造建築到帷幕建築,尺度是建築中的恆久元素。
我們是透過尺度、材料、幾何、光影、細節甚至是裝飾,感知到空間,在這些感知元素當中,除了尺度之外的那些材料、幾何、細節等卻都多少會沾黏著時代性,而只有尺度這件事是獨立的。人類對於建築空間感知的複雜性也隨時間演化,對於建築中材料、幾何、裝飾這類的感動不會恆久存在,某種風格或元素往往不消半個世代就會從初問世的驚喜、習常到老套,每一個世代的人類感受會被時代影響演化,而只有『尺度』是建築中最根本而恆久的空間感知元素,是最具感動力量的元素,唯有從空間尺度作為出發點思考的建築,能產生出空間的感受。
空間量體尺度的思考,在於平面與高度的尺度關係。羅馬的萬神殿直徑43.4米、與高度相同,而形成出一個正圓型的內部球體空間,空間來自於尺度所形成的比例關係。印度的月亮井Chand Baori 是一個長30米正方、深入地底30米深的地下水池,而形成1:1的倒角錐的空間量體比例。尺度決定了一個空間的量體,是空間設計中最本質的一個面向。
東方木構建築有自己的一套比例與尺度關係,唐宋木構件建築有著基本尺度的規律與數值,運用基本模數控制了面開、進深、柱高這三者的關係,建築採取等級制度與基本模數的取質都有著制式而固定的規則,在這背後實際決定模數的是材料尺寸,是一套嚴謹的數值系統,確保不同尺寸的材料都有著興建的安全性,因而形成東方空間中皆有著相似的尺度感。與西方傳統建築追求著尺度上的高聳宏偉,是垂直往上發展的建築,東方建築的發展方向於是朝向平面的擴展,木構材料先決性的限制了高度的可能性。而回看現代性的鋼筋混凝土卻好像也如同木材般的,對這一代的建築師產生了僵固的限制,現代建築在尺度上的平庸化,反而不如數百年前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能創造出尺度超凡的建築,尺度的思考被遺忘在現代的設計過程之中。
在建築設計的思考上,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在於空間的比例關係,所有那些人類能感受到的空間感受如高聳、巨大,並不是尺寸造成的,全部都是在一個比例的相對關係下造成的。十米高不高?在住宅中那是高聳的,但在宮殿中那卻是低矮的。而那一切來自於對比,在4米寬的空間中十米是高聳的,但那卻不到萬神殿的1/4。當我們決定了某種形式之後,下一個問題便是尺度,當某一個空間設計上決定了平面的尺寸之後,下一個問題可能便是多高?這件事有一個回答是所謂的黃金比例,0.618:1 的黃金分割,拿這個來分析古典建築的立面或是鸚鵡螺的內部平面,似乎會有這樣的平面上的比例美感存在,然而在立體的空間中還會是這樣的比例關係嗎?有一些建築的美是來自於空間尺度上的比例感:羅馬的萬神殿高43.4公尺、圓直徑43.4公尺。雪梨歌劇院最高的那片貝殼 高65公尺、寬40公尺。路思義教堂 高度19.6公尺、寬度12~27.6公尺。紐約 Oculus 高35公尺 平面橢圓長110公尺 寬36公尺。安藤忠雄直島美術館的圓堂高10.6米、直徑20米。安藤忠雄水上教堂 高5米、寬15米。這些數字是相對比例感的決定,雖然建築師憑藉感覺來決定高度,這其中必會有來自於人類共同尺度感受,這當中並沒有任何法則,而那是關於身體的。
空間的身體性與尺度相當大程度的決定了人的心理反應,而尺度是建築上最基本但卻對人心理最具影響力的元素。我們日常的建築與空間,一般性的尺度稀鬆平常的被體驗著,任何建築如果想要營造出紀念性的效果,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讓它的尺度非同尋常,讓它看起來比平常的尺度更大或更小,以超越凡人等級的紀念性尺寸,神話的想像因而開始運作,因而傳達出超越凡俗日常的精神意義。因著小而產生出了微縮宇宙的精神性,如同盆栽存在的精神意識,某種程度上這樣的小建築與大教堂是一樣意義的存在著。
日本自古有為迎接貴賓而驗造茶室的傳統,世族大家以茶屋作為接待儀式與隱遁之所,茶屋是最具精神性存在的日本傳統空間。茶屋的入口稱「躙口」只有二尺大小,古代無論是貴族或武士入屋前都要將帽子與配劍取下,以跪姿爬進茶屋,而茶室內部不超過六疊榻榻米,在這樣極度狹小的空間接待貴賓,彷彿進入主人私密的內室,而產生親切且隔絕的私密感。茶屋在提問一個建築史中的基本命題:『尺度』,並進而從尺度中探詢內心的世界,關鍵問題不是比例、而是尺度觸及了什麼。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