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應該不存在著所謂『社會建築』這樣的分類概念,因為所有的建築都是社會建築。而何謂社會建築?是關心社會問題的建築,還是關心社會上的建築問題?只要是涉及公共議題的建築都是社會建築嗎?
例如社會住宅的本質是關於住宅供給機制的土地經濟金融問題,可能除了規模之外,在建築上與一般住宅並不會有本質上的差異。社會住宅若不在社會制度與經濟金融的問題上討論,那本質上並沒碰觸到『社會』這兩個字的核心。那些套著社會住宅為名的設計,實際上與一般住宅無異。『社會』這兩字的核心不會在建築上。正如不會有所謂的社會醫院、社會美術館、社會安養院,那加在前面的『社會』二字往往是需要在經濟上或是財務模式上找到解答,才得以達成社會性,而無法單純只是在建築上探究獲得。
而若是指關心社會問題的建築,那我們得要能定義得出何謂社會問題了,因為幾乎只要有社會的存在,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是社會問題。住宅是社會問題、安全是社會問題、貧窮是社會問題、高齡化、少子化是社會問題,但建築不能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充其量只能提供解決這些問題的服務性空間。
那我們能說只要對社會有益處的都可以算是社會建築嗎?那麼一棟百貨公司將會是貢獻很大的社會建築,因為它在經濟與就業上對社會提供了巨大貢獻。似乎不能拿是否對社會有貢獻的標準來衡量。若從對社會的貢獻來看,那麼每一個建築都會是社會建築。
社會建築這個出發點隱然含有與資本主義建築立場相對立的思維,即使是最私人沒有公共性的住宅商品,其建築出發點是因為追逐資本獲利而驅動,但我們也很難以論斷這樣的建築是完全不利於社會,或是有礙於社會發展,每一個建造行為都會為社會帶來深遠不同的影響,若說那樣的建造不為人類帶來社會福祉,這幾乎要論辯到資本主義是否是為人類帶來福祉的基本問題。差別只是在於其影響的人數多寡嗎?我們似乎也難以從人數這個角度來定義,為一個30人社區所做的社會建築就較不社會嗎?
社會建築有一種分類是指那些提供社會福祉的建築,例如安養院、醫院、幼稚園、這類社會福祉建築,但這些社會福祉建築在探討上也多是從其功能上探究細節,因此與社會性關聯不大。
例如當我們面對偏鄉閱讀資源不足的問題時,過去建築的解答可能是建造圖書館,但社會建築的解答可能就是建立一套舊書循環app的機制。過去建築的思維會是花一千萬來建造圖書館,但社會建築的思維就會是如何最有效的達到目標,無論它是否使用的是建築的這個手段。而通常在社會問題的目標與手段的辯證上,真正的社會建築將是去建築的。這樣的行動它不應受限於是否還有所謂過去定義中的建築這件事。我們是應該擴大社會建築解釋的範疇,還是應該小心使用社會建築的字眼,畢竟若達成目標的手段是建造一個出app若我們還將其稱之為建築似乎並不適當。
社會問題不見得都能靠建築解決,一如你無法靠建造社區中心來達成社區營造。實體的建築是如此的受限於地理固著性,只能單點的存在於某一基地上,面對著社會問題的全面性,實在是難以一個單點的建築來回答。社會建築只能針對建築的問題提出社會性的解答,那些想要通過建築的手段來回答社會問題的,將是對它極大的誤解。要先釐清的是建築無法解決社會問題,只能解決社會問題中的空間問題。
原本的建築,只是單純地專注在建築這件事上的,建築與都市規劃 (urban planning)是內涵差異極其巨大的兩門學科,都市規劃本質是建立在科學數據的分析規劃上,與建築追求形式美感創造的內涵根本是南轅北轍。當現代主義那幾位建築大師,因為第三世界殖民開發案而跨界到都市規劃,柯比意在1951年提出印度昌迪加爾城市規劃案,建築大師盧西奧 科斯塔 (Lúcio Costa)在1960年的巴西利亞新城規劃案,路易斯康在1973年提出德黑蘭城市中心設計總體規劃。似乎是自從這些建築大師跨界都市設計後,建築與都市規劃專業學科上有更多的融合,都市設計在1980年代那一段時間成為建築中的顯學,建築將視野聚焦在都市規劃與設計這件事上,建築從一座房屋內的事雄心壯志地拓展到整個城市的事、整個社會的事。
建築與社會始終有著緊密的關連,『社會建築』這個在社會企業概念之後所發展出來的建築概念, 『社會建築』即是可以改變社會的建築,建築如何面對社會集體生活的改變,而進一步引導出理想的社會未來,建築這個實際的空間營造,過去被動的接受社會與商業的指令,現在藉由『社會建築』而逐漸產生自主思考的社會實踐,以建築行動回應社會的變遷。
『社會建築』這一概念開始在當代建築中受到重視,與過去向來以形式表現而受矚目的建築不同。社會建築企圖尋找社會問題的轉化機制,從都市、社區、地方產業、環境保育等議題,以建築的思考來解決問題,於是乎是不是造出建築物不再重要,而是真實的面對環境空間問題的解決方法,並且達成它的長續性及社會觸發效益。
2010年起普立茲克獎一反過去頒獎給在美學創造上有貢獻並且作品已有一定數量的國際知名建築師,因而這些社會建築的獲獎也宣示了人道、務實、機能等理性主義所揭櫫的價值,提示了建築追求的根本在於人、環境、生存等基本價值而超越視覺性的美學經驗。
在討論社會建築所指涉的範圍,有一部分是與都市再生、更新、優化、這類設計議題相關,這些都市議題看似是社會的公共議題,但卻應該在探討上與社會建築分離,否則無法將社會建築這一概念釐清,在排除了都市部分後,『社會建築』能在下面方向上探究:人道建築、社區與地方議題、開放數據建築、社會運動、社會企業。
建築若想要能真實且長遠地解決社會上的空間問題,往往是要透過非建築方式的。
人道建築
有一類的社會建築是關於人道。
在多數第三世界國家,從事農耕的人民缺乏耐久性建築,一遭遇天災即面對無處可居的困難,缺乏自來水及衛生設施,住宅極端的低於衛生標準。除了貧窮地區,因為戰爭大量敘利亞難民湧入土耳其,居住條件也是極度惡劣。建築在這方面做出許多貢獻,務實地在營造工法上研究真實可行的建造模式,設計如窮人的濾水器、免用水的馬桶、房屋降溫、採光的自造技術、以及如何就地取材的建造模式,以及如何在難民營中維護居民間的社區支持系統
以紙作為主要創作材料的日本建築師 坂茂,他一個受到矚目的紙作品,是1995年神戶地震在震後為災民聚會在鷹取地區興建的紙教堂。他是第一個嘗試以紙管做建築的建築師,作品一發表即大受注目,除了日本人對紙這件事有著偏愛之外,更因為人道因素。日本是一個地震頻繁的國家,地震過後倖存的居民需要緊急住宿及避難的空間,這樣的空間必須要達到快速、易建、安全、舒適、保溫的需要,而坂茂的這個由紙管組裝而成的空間方案,便是可以透過簡易人力的方式完成組裝,而滿足震災後的需求,在此之後阪茂更成立「義務建築師網絡」(Voluntary Architects Network,VAN),參與了聯合國際建築的救援計劃,他的建築除了輕巧更著重在自建組裝上,以便真正能切合實際災後缺乏機具及專業建築人員施工的困境,真實的能提供最可行的臨時建築方案,因此而成為美學價值。坂茂不僅設計出充滿創意的方案,還在人道主義領域作出貢獻,20年來走訪世界各地災區,協助災民以低成本建造可循環利用的收容住所。坂茂在肯亞 Kalobeyei 地區為難民設計2萬套住房,除了高溫水災,最大的挑戰在於對外交通,難以將大量建築材料運送到當地,所以如何在設計和建造的方法上,多使用當地材料,並且在缺乏工匠的情形下,讓居民能低技術地完成組裝,成了一項艱鉅的挑戰。阪茂在土耳其、尼泊爾等國家以紙板木材等輕質材料,完成了十多個避難住屋計畫。2014 年他獲得了普利茲克建築獎以表彰他發揮人道主義精神及創新建築技術的貢獻。2016年普立茲克獎得主Elemental團隊與亞力山卓 雅拉納 Alejandro Aravena建築師,針對智利的社會住宅問題提出建築解答,以局部完成的建築結構,鼓勵居民長時間自力營造家園。
台灣建築師謝英俊提倡自力造屋,藉由可自力組裝的輕鋼構造模式,簡化建造過程中的專業障礙,讓居住者能以低廉可及的價格自力建造住屋,也藉由自力參與的行動縫合人與環境的疏離,讓居住不是強化資本主義的消費模式,尤其是在偏鄉或是天災後急需大量住宅的情況下,務實地滿足建築中時間與成本這兩個的困難點。建築師謝英俊並在中國雲南、四川等地參與許多天災後的重建計畫,藉由自力造屋的方式解決住宅的經濟與社區問題。
『台灣義築協會』推動一系列偏鄉地區的建造行動。2013年成立的義築協會,接受偏鄉、部落、學校或社區的需求申請,並且強調自造共建,讓居民能參與建造,完成屬於自己的建築。
在人道建築這件事上並不存在美學問題,或者是說,美德與善念即是它的美學,需要的是很實際地在財務、結構材料、營建構造等問題上做系統性的整合與技術上的研究發明,在提供這些人道建築的工作上,最困難的議題恐怕是關於『時間性』的,並不是指建造的時間,而是在時間內所能因應的模式變遷。
社區與地方
有一類與社會建築有關的是在社區與地方議題上,隨著都市化的進程而造成農村人口外移老化,或是因為全球化造成產業外移地方經濟重創,或是社區老舊無力更新.....等,從大的地方到小的社區,面臨著不同層級的難題。
在社區與地方的議題上,有不同空間層級的探討方式,『社區營造』、『社區設計』、『社會設計』與『地方創生』這四大項目。
『社區營造』:是最早發展的社區更新概念,本質上是關於社群(Community)的建造,對象是人的連接多過於環境上的改造。透過活動將社區的向心力凝聚產生生活共同意識,是後續推動後續更新的基礎。尤其在地方的議題上,在當地生活的居民是主角,個別建築師的好意設計介入,若缺乏社區的意識的支持,採取主觀的介入模式,反而可能帶來居民的困擾或是往後對此類活動的不信任與失去信心,社區營造是一種由下而上的經營模式。
『社區設計』:最早由日本社區規劃師 山崎亮提出,是重新思考社區定義, 以設計的手法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目標雖與社區營造重疊,但採取的是較為主導式與引導式的設計手段,形成另一種層級的介入方式。
『社會設計』:則是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思考如何透過設計的手段,來達成社會的進步,透過結合社會企業將社會的需求用社會設計的方式聯合。例如公平貿易咖啡、碳足跡貨幣、老屋欣力等,非單點式的解答問題,而是以社會整體為對象尋找行動方案。
『地方創生』:則是透過引入商業機制的方式來帶給地方經濟生機,以扭轉地方的老化與消逝,或是結合藝術祭的活動,或是創造新型態的山林農業旅遊,或是為地方農產品找尋新的加工與行銷模式,或是農業結合手作體驗行程,或是產地用餐派對,為地方創造多元收益。
面對不同的地方議題,會採取這幾個不同層面上方法的混合採用。
社會建築中這兩個字『社會』,最核心的意義不止是經濟的生機,而是創造出的生活模式。許多的地方創生著重在經濟價值的開發,往往將其聚焦在容易營運的餐飲、咖啡與商品,
英國Assemble團隊由文學、政治、哲學、建築師所組成的設計團隊,結合年輕建築師的創意,改造利物浦頹敗的社區,雖然他們不是藝術家,卻得到英國Tuner Prize藝術大獎。改變了過去建築向來以形式創新為主的觀點,肯定回應著現實社會生活問題的建築。成立於 2010 年的英國建築師團體 Assemble,他們設計的對象不是一般傳統認知的建築,而是城市中廢棄閒置的空間,像是高架橋、加油站、爛尾樓等廢棄空間。他們的第一個項目是倫敦的一座廢棄加油站,他們將加油站改造成電影院,希望能激發英國境內4000多座廢棄加油站的改造創意。他們在一個高架橋的夾縫中興建名為 Folly For a Flyover 的藝術空間,將建築從兩條高速路的間隙中探出腦袋而吸引關注。而讓他們聲名大噪並獲得透納獎的案子是利物浦 Granby CLT 街區案,英國有特殊的『CLT、社區土地信託』(Community Land Trust)制度,那是一種類似合作社的非營利機構,由居民自發組成CLT ,可以向公部門以低廉價格申請承購土地所有權,再改建成新的住宅單元租售給居民,個人無權轉賣而是要透過CLT處分,將所有利益回饋給社區建設。2000 年開始CLT 發展成一場「住者有其屋」運動,他們一個重要且困難但卻成功的案子是將利物浦 Granby CLT 街區十幢廢棄損壞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荒廢建築修繕,並且帶入工作坊、組織居民製作商品、創造收益產生興建經費並強化CLT 的正向循環。這類工作最困難的部分在於如何團結居民,於是他們自己住進社區埋鍋造飯,改造環境並跟社區居民溝通願景,成功的挽救整個已經瀕死廢棄的社區。
在台灣各地有相當多的團體,在各個地方、在以上各樣不同層面上,努力地為地方找尋新的生機,城市酵母、天空的院子、台東青林書屋、台中范特西.....等。
在南投竹山由何培鈞帶領的小鎮文創,從知名的民宿天空的院子一案開啟了後續一系列與地方連結的共生創意,從推廣小鎮旅遊到地方產品設計。
在台南的土溝社區,最早由南藝大開始了一系列農村藝術行動,從水牛起厝活動到2012年土溝農村美術館開館展『村之屋當代藝術展』,而後開啟了一系列社區導覽、藝術工廠生態、工法生活、美學空間等地方活動。
在鹿港設立茉莉人文環境教育中心的許書基,推動《夜訪鹿港》、《鹿港六感體驗 》、《日間導覽-老屋串門子》、《迷鹿活動》等文化導覽旅遊,從早期的鹿港都市更新工作坊開始推動,並以『老屋自己養老屋』的概念成立小艾人文工坊背包客棧,並在鹿港開始老屋修繕的工作,預計目標是百棟老房子,目前已進行了18座,還有33座正在排隊等著進行,建立起文化、整修、觀光的經濟模式。
在社區與地方議題上,最困難的倒不是方案的選擇或是設計上的,最困難的部分是關於永續性的,
社區是個長久持續存在的連續狀態,單一時間點的一項行動,都會在社區中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即使是某一項行動成功了,若無法持續經營卻有可能造成更負面的效果,如同一個透過補助生活的人,一但補助失去了就反而陷入比原先更危險的依賴陷阱之中,可能對一個外來行動者的介入來說只是個短時間的計畫,但在行動者離開之後,如何維持行動的持續性更是重要,而不至於讓居民失去了對行動者的信心,認為行動者只是短暫來去的過客,而逐漸喪失了對公共事務的興趣與熱情,過多的過客,反而會使社區陷入更疏離的狀態之中。在評估這些方案時,往往以永續性作為檢核的思考點,往往能激盪出更具時間效性的計畫,並修正這種單點式介入的過客陷阱。
社會數據建築
建築的社會性可以透過數據而產生。
開放建築Open Building 一詞指的是開放的架構系統,理想上是一種插件模式的終極,除了開放式的架構之外,並且可以回收再利用使建築產生再生性。事實上,這個完美天真的理想概念在建築再生上稀少被實現上,大概除了鋼筋被回收的之外,而且那還是建立在鋼鐵的可塑性格上,建築是一個極其難以再生的物體。開放建築這個帶有代謝派味道的概念,黑川紀章的中銀膠囊塔在期待了半世紀後也從沒換過半顆,事實上若要說代謝,那還不如一個完全均質的玻璃盒子建築,在東京這種商業高度更迭的城市,倒還比較容易被再生利用。
而在建築的社會性中能發揮作用的則是開放數據建築 Open Data Architecture,網路所帶來的商業革命是在於消除消除交易摩擦,過去的貿易建立在資訊、金錢、貨物這三個交換上,但網路將這些摩擦降低,進而促進交易速率。同樣地,建築中有各樣的專業障礙,使得建築成為一個昂貴而非大眾可及的產品,要扭轉這樣的使用者交易劣勢,只有透過將專業知識扁平化,減少專業摩擦才能使普羅大眾自造。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可能是瑞典家具Ikea,Ikea透過符合自行搬運及自行組裝原則的產品設計,提供容易理解的資訊來達到商品化,使得過去要透過專業的服務才能達成的工作,給予一般中低收入大眾一個提供得起的空間使用選項,Ikea 某種程度而言是社會性的,並且是透過大量工業化與資訊扁平模式而達成的社會性。雖然有人認為IKea 是殺死設計、殺死美學的,但這是工業革命及美術工藝運動以來一直存在而無需解決的矛盾。大眾住屋一直是社會中最重要的基本需求,美國的郵購房屋Catalogue House與英國 Walter Segal 的DIY設計,使人們可以便宜的獲得住宅,建築的商品化與去專業化,滿足了平價住屋的社會需求,同樣也是藉由數據來消除交易摩擦。
而網路發展帶來另一個更具社會性的改變是開源(Open Source)平台,自造者運動推進了以建築知識分享設計,並透過開源體系交換資訊。軟體業已經透過開源資訊的分享與合作,獲得整體產業上極大的躍進,建築也能透過數據分享來達成社會需求的滿足。在建築上透過開源資訊來達成建築的社會性,有許多的案例。美國多數住宅是木材板的建築系統,而Wikihouse 是一個透過網路平台將建築設計與建造資訊的開源應用,提供可持續及低耗能的建造資訊與知識供大眾使用,透過開放數據提供設計圖面。AKER 是一個開源的都市農業網站,上面分享CNC切割園藝設備,蜂箱,禽舍等設計及安裝施工手冊和切割文件。Opendesk是一個英國家具的開源網站,提供各類型的辦公家具用於CNC機床的切割文件及安裝說明。Bricks 是開源體系結構項目的原始碼代管服務平台GitHub,使搜尋和建立新項目對社會做出貢獻變得更加容易。Paperhouse 推動建築師發布共享建築設計的圖說,促進設計資訊的交流。這些建築上的開源系統,在未來會在各方面提供社會需求的滿足,這些雖然不一定是美學的,但在建築的發展上卻是具有社會性的。
由於台灣並沒有自建的傳統,在數據建築上的發展可以說尚未起步,但台灣有自身的建築問題是可以透過數據建築改變的,例如都市更新議題就可以透過數據建築突破最難建立的信賴感問題,或是透過數據整合建築廢棄資訊或是材料資訊等,都是能在其中找到適合用數據方法解決的社會建築問題。
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的基本定義指的是用一個商業模式來解決某一個社會或環境問題的企業組織,並且盈利再投資於社會企業繼續解決社會問題,而非為投資人利益極大化而存在。(摘錄自社企流網站)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是社會建築在資本主義中真實的實踐路徑。社會建築若想要能真實且長遠地解決社會上的空間問題,最切實的模式即是透過社會企業。社會企業這一概念源自於1970年代石油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而開始的社會合作社 (Social Cooperatives) 以及工作整合社會企業 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s, WISEs)。
但如果我們用『解決某一社會問題』作為標準,來判斷一個企業是否是社會企業,那可以說上,許多現在的企業,在設立時可能都是社會企業。歷史上最早旅館的設立是為了解決旅行的需求,房仲網站的設立是為了解決房屋交易資訊不對稱的社會問題。一個企業若無法提供社會角色上的滿足,那個企業大概也不可能會存續到現在,某種商業模式之所以可行一開始必定是有社會需求為基礎,在進而演化成為成熟穩定的商業機制繼續提供社會服務機能。而社會企業的另一個重要判準在於其盈利是否再投資於繼續解決社會問題,而非為了私人牟利這件事上,但這又忽略了資本是社會運作中重要基礎,社會使命與營運獲利是一樣重要,英國是最早發展社會企業的國家,也出現社會企業債券(Social Impact Bond) 才能有資源導入社會問題,事實上利益才能吸引資金投入社會問題的解決,而資本會找到最有效率的運作模式。於是利益歸向如何並不重要,而是如何透過企業的經營,找出創新的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並能達成永續經營才是重點,許多起心良善的機構成立後卻因營運資金不足而失敗告終的案例比比皆是,若缺乏商業盈利資本的支持是無法永續的,因此重點是關注於商業模式的創新上。
世界上關注建築與環境議題的社會企業或是商業模式有:
Eco Hotel 生態旅館或綠色旅館是推動環境可持續旅館的聯盟與認證機構,推動將自然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的旅館營運模式,從興建到日常維護等各個面向來降低旅館的資源耗損,最多可以幫助旅官節省能源達40%。
電動汽車大廠特斯拉(Tesla)購併全美最大的太陽能公司SolarCity,以電力公司營運模式,推廣商品模組化的 Solar Roof 及Solar Wall,供民眾安裝在自家屋頂,民眾可以投資並出售多餘電力,成為可獲利的商業模式。
香港的「長屋60+1」計畫,著眼於高齡者居家環境改造上資源取得的困難,並將建築工地產生大量超訂而使用不完的剩餘建材在收集利用,在過去那些材料通常都是丟棄,於是讓長者也可以用平價來獲得環境的改善,「長屋60+1」完成了超過百位長者病患的住宅設計及裝修,並與當地老人福利社企合作,設計「獨居長者計畫體驗館」,進行對公眾教育的工作。
伊甸計畫 康瓦爾半島 18世紀開始興建的海利根花園 (Haligan) 但因一、二次世界大戰缺少園丁而荒廢,後來透過基金會公益募資而重生,並聘請Nicholas Grimshaw 擔任建築師興建兩個大的巨型溫室,而被譽為世紀第八奇景,2001年對外開放重新吸引觀光客到偏遠的半島,定位在環境教育,推廣社區綠化教育、資源回收、活化社區、氣候變遷議題。
英國的社會企業 Belu water 推動水資源潔淨,藉由推出碳中和礦泉水及推廣減PVC材料,將獲利投入清潔用水計畫,並推動倫理玻璃礦泉水及水資源維護認證,教育社會維護水資源。
英國獨特的『社區土地信託』(Community Land Trust),是一種類似合作社的非營利機構,推動社區的開發、管理與再造。是一種都市發展與再生上成功的社會企業模式。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推動相當多與建築有關的認證服務,包含綠建築、綠建材、智慧建築及建築防災,透過標章與認證系統來推廣建築領域的進步。商業模式是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之檢測、評定,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是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輔導成立,是民間與政府結合的機構。
起源於無殼蝸牛運動的崔媽媽基金會,成立崔媽媽租屋服務中心提供租屋媒合,關注租屋市場,推動完善租賃法令制度、倡議社會住宅政策、居住扶助、法律諮詢、社區發展。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FUDE (Foundation of Universal Education) 人稱「小飛俠」的唐峰正,推廣無障礙空間通用設計,舉辦通用設計競賽、通用設計教育講座、與營建主管機關溝通推動通用設計入法,推廣通用設計應用到各個生活空間。
在建築與都市的社會議題領域中,目前台灣的社會企業發展多是以社區、農業合作及地方創生為導向,多屬於單點地方模式的社會企業。而在全國性、普遍性的社會議題中,台灣可見的案例多是以基金會的模式運作,是以慈善社福機構的角度在熱心推動,缺乏了商業機制與資本體系的聯合,並非認定的社會企業模式,似乎可以看出這其中的矛盾了。
社會運動
建築的社會性,有一部分是在社會運動上體現。
曼威·柯司特 (Manuel Castells)的『都市社會運動』理論指出,『都市社會運動』涉及都市社會變遷,關鍵在於都市意義的重新定義,而只有在反抗主導階級的利益,提出制度化的都市意義產生矛盾,藉以對抗主宰階級的邏輯、利益與價值。
台灣都市社會運動的發生歸結在三個面向上:維護爭取權利、保護傳統、空間民主這三個面向上,而回顧台灣的建築社會運動大致在幾個議題上發展:維護爭取自身權利、居住正義、文化保護、空間權利等。
維護權利:如阻擋工廠、焚化爐、電塔、老人院、社會住宅、理容院、變更商業區、停車場等鄰避設施,維護生活環境品質的運動,或是維護既有居住權、反拆遷、反徵收,或是以保障工作權出發的都市運動。
保護傳統:包含古蹟保護、保護傳統文化場域、生活文化、地區特色等。
空間民主:如社區自主、空間自主權、保護邊緣人權(性工作者、同志、違建)、行人主權
維護權利的社會運動帶有集體與次群體的利益競合關係,例如反對都市計畫的徵收、或是反對停車場,體育場,某些個體權利與集體權利的對抗關係,以文林苑都市更新案為例,原本是單一王家的個體權利與其他多數住戶的更新權利間的對抗關係,但卻再加入『自主權』這樣一個文化概念後,出現了一個召喚集體的口號:『今天拆王家、明天拆你家』,將個體矛盾擴大成集體矛盾,將對抗關係上升到小人民與大巨人的對抗關係,而那是一般社會觀眾聽得懂也喜愛並且屢試不爽的劇碼,大眾卻也不察這樣口號的背後也可能會是反面的『今天這不更新、明天換你家不更新』。只要是權利維護必定帶有競合關係的反向性,某些人的權利維護也可能是某些人的權利剝奪。所有運動為了獲取多數支持不可避免的在策略上會擴張這樣的群次體聯合關係與加入文化論述,而常會令人失察的是這些文化論述的部分,其文化意涵的終極面貌卻極少被反思。
在保護傳統方面,90年代後主張保護傳統的都市社會運動,在本土與歷史意識高張下興起,即使不一定那麼具有歷史或美學價值者,也透過擴張其文化意涵建立論述,擴張保存目標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大部分在公有土地上的歷史建物也因此多能獲得保留,如寶藏巖聚落、剝皮寮、 龍門國中拆遷,樂生療養院、中山橋,透過運動建立歷史、文化意義與藝術價值。有許多運動原本是以其他目標為出發,而後加入傳統文化保存的論述策略,如建國啤酒場原本是反關場的勞動保障運動而後加入歷史建物保存,陽明山美軍宿舍原本是反國有地標售而後加入了歷史建築保存策略,文山公民會館原本是公共空間爭取案而後加入木柵國小校長宿舍保存,士林紙廠關廠案原本為爭取勞工權益而後加入紙場1918歷史場域保存,草山水道運動原本是為了生態保育而後加入了水道歷史保存。彷彿那句『階級鬥爭、一抓就靈』改寫版的『歷史保存一抓就靈』,傳統文化保存這樣的文化論述似乎成為一個不可批評的無上價值,沒人能在這個主張面前反對,文化策略看似是一個運動的利器,但往往運動一旦加上這些大眾容易埋單理解的論述後,原本的目標將會模糊消失。
而所有這些運動都會被附加上『文化策略』取向,否則難以成為社會集體性運動的層次。因此不能只是在權力關係及競合上探究,而看是否只是在消費利用文化論述跟其陳述了文化策略背後帶來更廣泛地影響效力為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