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奧義




建築應該有語言嗎?如果有、應以何種方式傳遞?

大多數人習慣以建築像是什麼來作為介紹建築的說法,但卻反而誤以為建築設計是要做出像什麼,而才會出現像竹子、像天燈、高跟鞋教堂這樣的建築,建築不是創造出像什麼,那樣的事與建築無關。人類幾乎花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在建構語意的建築,傳統的建築建構在語義與文化符號的傳遞上。人類局限於語言因此需要建築語意的溝通,但當建築還帶有語言性時,那究竟是建築的昇華還是墮落?人類的傳統建築大致上都是在語言性建築的範圍,特別是宗教、宮殿類型的建築。現代主義之後的建築便揚棄了語言性,建築自此不再須再負擔語言功能。

約翰魯斯金 在《建築的七盞明燈中》的美感之燈一章,大篇幅的講論了這些自然之物與建築美感上的關聯:『凡可稱為裝飾者,皆師法於自然。』或許是東方人中了符號的遺毒太深或是,總不免會常會聽到用某種形象來形容建築或是用某種形象來解釋建築設計的想法,西方的傳統宗教建築跟東方相同都是大量的使用了人物、自然花草、萬物自然之物的符號,但最大差異大概是東方多了那麼一套會去從形象上附義解釋的傾向,試圖去解釋自然之物的存在跟人的關聯,而不是就只承認其存在,單純地欣賞自然之物的美。而東方的園林建築則是為了意義才選擇放置了哪些自然,才會出現蝙蝠這類不美之物在建築上,西方的建築,自然之物是在美感的思維下出現,但東方的建築卻是在語言的脈絡下出現的建築,因此在建築上東方將語言性視為是建築的一部分。當然這樣的語言性出現在建築上是在非常粗淺的裝飾層次上進行,但建築上有許多不同應用語言性的方式,而能產生出不同建築思考設計。

建築作為一種藝術的獨特樣態,使用藝術上的那些語言、比喻、敘事等這些藝術上的語言性的文法,一直是有效的表達方式,語言性在建築上具有超越的藝術價值。

語言性在建築上的表現大可以分成三種形式:比喻建築、敘事建築、詩建築。比喻建築如那些傳統建築運用符號、直接或間接地傳達象徵或意義的建築,敘事建築是創造敘事性文體成為空間文本,而詩建築則是那些在飄逸在語言結構之外、超現實的、伯格森直覺式的建築。這樣的分類或許並不一定完全符合嚴格的文學邏輯,但涵蓋了以語言作為設計涵構的建築。


建築是否需要表達語言意涵? 

在建築史上,宗教建築是最常在形式上被賦予語言意義的建築類型,其他諸如紀念碑或是紀念堂這類意義性、紀念性建築物,這些建築本質的即為傳遞意涵,它的機能就是傳遞語言與意義,建築史上不乏這類的比喻建築。中世紀的教堂建築能震懾人心的是那高聳的氣度和巨大的圓頂,我們也只看見教堂中無數聖像雕刻呈現的精美繁複,而無法記得各個封聖者的感人義舉事蹟,那個感動我們的並不是來自建築的語言性,而是來自建築本身的感動,建築無需語言性即能表達其偉大,或是說,語言性根本無法在建築中起任何感動心靈的作用,語言所能傳遞的依舊停留在其語言構成的侷限性之中,建築有自己起作用的法則,建築有自己的獨特表達,若不能掌握建築自身的語言,意圖強加別的比喻在建築語言之中,都只會是個殘累的贅言。因此建築無需並且也無法表達任何語言性的意涵,建築有它獨特表達的方式,超乎語言性的。既然建築無法達成這方面語言性意涵的貢獻,任何要求或是試圖將設計建立在這些語言比喻上的,將陷入一個極大的危險,除非他自知建築的美感來自於它處,而只是藉由這些比喻達成建築自身的美感。語言性的構成與建築的美感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詩人…. 是隱喻之人,哲學家只對真理的意義有興趣,所以要超越文字表相,詭辯者玩弄空洞的語言,而詩人則在意語言的多重涵義以隱喻為代表』.........雅克 德希達

使用比喻是試圖透過有形的人造物,將其他事物的靈魂與人類建立關聯性,但任何試圖想要用比喻手法在建築上去表達意涵的,都會落入形式的囧境,任何試圖想要用抽象形式來表達意涵的,都註定會是失敗,就像一幅波洛克的抽象畫試圖想要被當成喬凡尼·貝利尼的宗教寫實畫一樣地被理解,這幾乎和想要為抽象畫落標題的行為,同樣的荒誕。事實上沒有任何幾何形式能夠表達意涵,即使是寫實主義的作品可能都離其意涵甚遠,畢竟誰能看穿作者的意涵呢?


語言:比喻 

『比喻是詩人的最佳工具』..........亞里斯多德

但建築卻不如此,藝術一切的價值取決於抽象的程度,而非其題旨或語言性。建築與詩一樣,建築的詩性在於超越符號自身的疆界有多少,喚起額外的想像有多少。比喻是以一個已知來說明建立另一個未知的關聯,而在建築上比喻有這些不同層次上的應用:

明喻:A B,直接符號的使用,例如佛像建築、自然雕像等形象直接的複製。

暗喻A B,例如螺旋般的摩天大樓、修女帽般的教堂,是更模糊的具像。羅馬萬神殿中用光隱喻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轉喻:A有關B, 例如皇冠之於國王,佛經之於佛法,以另一形式使觀者產生聯想。柯比意的廊香教堂中的彩色光影,是傳遞關於聖經創世紀中『神以彩虹作印記』的轉喻。

寓言:弦外之音,水池之於重生、廢墟之於毀滅,使觀者更多額外的想像。如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的水御堂 Water Temple,則藉由往下進入橢圓形的蓮花池,呈現蓮華再生的佛教精神,使人產生寓於象外之想像,算是少數宗教建築中可以達成以『寓言』傳遞宗教精神的作品。安藤忠雄位在北海道的水上教堂,傳遞著耶穌行走於水上的救贖精神,也是託寓的作品。

『如果幾何學可以被稱為語法,那我們可以同樣借助隱喻將之稱為句法。』.....Frank Lloyd Wright 《建築之夢》 書摘

任何形式都會有著組成的方法稱之為形式語法,幾何學的語法構成了形式,此時,形式仍是無語言的,一如五角體並不說出什麼或具有任何的意涵,但建築若試著要去述說出意涵或傳達語言性的意念,就必須藉助這些比喻的方法。當然我們需要先探究建築是否需要去傳達語言性的意念這件事。

建築與文學是兩個看似無關卻又常常被扯在一起談的藝術形式。關於文學與建築,有的是在文學作品中尋找建築的蛛絲馬跡,如紅樓夢中交待了大觀園,在文字中尋找作者對於建築的想像。有的則是在建築中尋找文學作品上的精神連結點,以觀者的角度查看建築作品中的文學精神。建築與文學相交會處,或是將建築的想像建立在文學文本上,或是以文學來啟發出建築的想像,或以形顯於外的空間設計敘事出文本,或以內斂無形的隱喻於內。


語言:敘事

建築可以說是創造人類時間與空間體驗的一種設計,有別於電影、文學的閱讀,建築是一個進入及過渡的體驗過程,於是建築就如同是一個『過程』的設計,建築師創造出一系列的動線次序經驗 sequencial experience,而在其中人們因移動而產生時間與空間經驗,於是建築有了類似電影的場景敘事,透過環境的與空間設計中佈局的蛛絲馬跡,人眼睛經歷了如同電影的運鏡將這些環境訊息轉譯到大腦,而達成意識交換,建築師透過形體、材料、空間、光影、甚至觸感等元素將敘事傳達給觀者。敘事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敘事將故事、場景、人物以文字的方式搭建出一個想像的空間場景在讀者腦中,而建築則是試圖以真實的空間場景喚醒讀者腦中的感知與記憶深處的故事,是逆向的過程。

敘事建築最早由英國建築師伯納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及 奈及 寇斯(Nigel Coates)在1983年提出,他們在AA出版了一本卡通敘事式的建築創作本《事件的話語》在電影、建築與文學間的實驗探索,並且透過成立的『當今敘事建築工作室』(Narrative Architecture Today),來講述敘事在建築上的應用,象徵性地將時間、空間扭曲到空間經驗性。敘事設計將建築設計文學化,透過敘事建築表達與描述空間,藉以建構空間。進而導向文化上的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建築研究。

另一個敘事建築的經典是由建築師 丹尼爾·里柏斯金Daniel Libeskind設計的柏林猶太人紀念館(2001),建築物將空間視為德國猶太人處境的歷史詮釋,是一個藉由空間抽象敘事出歷史處境的建築,建築物如迷宮般壓縮、狹閉、切割、曲折、陰暗、暴力使訪客感受到猶太人在德國艱難的處境。透過空間幾何召喚出連結於人類集體記憶中的訊息,而達成建築的敘事。

一般建築設計的思考起點常常建立在使用者與其機能、環境脈絡、構築等這些文本的探索上進而開展設計,但這樣的思考過程往往也使得設計受限於這些文本上,如果說探索這些機能、環境、構築、地域等是建築的第一文本,而那些精神上的象徵、意涵、寓意式所要傳達的內容則可以說是建築的第二文本,現代的建築思考可以說大多是構築於這兩大文本之上的建築。但如果要藉由敘事為建築在原有的設計思考下提供更多創造的可能性,能進一步的釋放想像力及擴展建築師思維向度的,反而是那些與第一、第二文本無關聯的直覺、詩意、心靈等敘事的第三文本,透過第三文本介入的建築設計,可以觸發出超越基本文脈的建築想像,使觀者產生多重感知,使建築如同文學與藝術產生出超越其物象之外的詩意。敘事建築的方法能提供如同超越真實想像的文學,這樣的價值取決於抽象與想像的程度是否飄逸超出於日常文本。


語言:詩 

『超現實主義,名詞。純粹的精神自動主義,企圖運用這種自動主義,以口頭或文字或其他任何方式去表達真正的思想過程。它是思想的筆錄,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賴於任何美學或道德的偏見。』.........安德烈·布勒東 《超現實主義宣言》

主觀唯心的超現實主義啟發自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和帕格森的直覺主義,將那些潛意識中的夢境幻覺作為創作的根源,表現出人類幻想的本能,否定現實與傳統的結構性,違反正常思維規則。超現實主義的宣言是由理論家安德烈·布勒東於1924年在巴黎發表第一篇「超現實主義宣言」開始>

藝術家脫離常規地畫出許多不合邏輯、常規的怪異景象,違反重力、飄離地面、細腳怪物、鏡像矛盾、自我循環、等。超現實主義的源頭是一次世紀大戰時期開始的達達藝術,挑戰與違反藝術的一切規則,並帶有虛無主義的觀點。

詩人操控文字與比喻來開啟跳位與想像,詩是最抽象的語言形式,容許以直覺與跳躍的方式,將幻境夢境以最少的文字模式表現,實際上是同時跨越極簡主義 Minialism 與超現實主義Surréalisme 的特質,從藝術上來看雖是毫不相容的兩極,極簡主義Doanld Judd 的<<白上之白>>的純粹作品與超現實主義者薩爾瓦多 達利或雷內 瑪格麗特的幻想夢境作品,這兩個在藝術思想史上幾乎是兩極的,能融合在詩這樣的語言結構之中。

建築史上帶有超現實主義建築的先河是 費德瑞克 凱斯勒 Frederick Kiesler (1890~1965), 凱斯勒 曾在早期與超現實主義者和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合作過,他最知名的作品是帶有拓墣學意味的「無止盡劇院(Endless Theatre)」及「無止盡住宅(Endless House)」,作品闡示的雕塑、空間與體驗的關係,他認為雕塑、繪畫與建築應在現實世界中結合起來,而不是分離的媒介。他在 1962年在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夢想的建築(Visionary Architecture),最受矚目的無止盡系列的折疊性與流動性都成為了當代建築的範式。

而當代的日本建築師的幾個作品也能詮釋這樣同時帶有超現實主義精神及極簡主義特質:

日本的雕刻家,名和晃平氏與他所成立的creative platform「SANDWICH」設計的「洸庭」,像是木造巨船漂浮在山間呈現巨大的存在感與漂浮感,帶有超現實主義與極簡的特質。日本建築師西澤立衛所設計的豐島美術館,來自於內藤禮的哲學藝術作品的啟示,帶有超現實夢境的氛圍及極簡的純白雲境,超現實與極簡的兩個極端共構出詩的語言特質。而藤森照信的漂浮茶屋系列建築,雖然是連接於日本傳統鄉土材料的地域性,但同樣帶有著超現實主義的夢境感與極簡的建築精神,詩在這兩個端點之間產生。日本建築師大西麻貴+百田有希出版建築概念作品集 <<8 stories>>,其中的建築表現了潛意識、幻境感、超現實與極簡的並呈。

建築之所以能成為藝術的價值不在於理性上的科學推演,或是那些建立在地域性、構築性之上的合理價值,建築藝術在抽象上最大的甜美在於主觀唯心直覺的部分,而那一部分是逸出於語言結構之外的,無法以任何語言構成造成的,而建築上的詩來自於超寫實與極簡交會之時,以最純粹精簡的形式呈現一如詩的構成,推演的語言若沒有來自於直覺的想像最終只會得到仿造的形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