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教的建築將素材直接使用,以簡單而單一的形態,是單一素材主義的建築。沒有結構與裝修、裝飾的區分,全部都是架構、因此得以同時滿足美的感覺。』.......五十嵐太郎《日本建築的覺醒》
現在的建築有一種趨勢,就是寧願捨棄簡單的而追求貌似複雜的,只是為了呈現構造樣式。
Techtonic 一字來自希臘文 Tekton,意指蓋房子的人,後來引伸為構築有關的技術。Techtonic與Construction 營造一詞不同之處在於Techtonic多了一份『匠心與詩意』,不只是將磚頭排列整齊還需要多了詩意的排列方式,進而成為一種獨特的形式。在<科技與建築>2001 一書中,解釋了構築Tectonic 一字,原本的意義被定義為『木工工匠』或是木工作業程序的狀態,它源自希臘語Tekton,而後成為構築之意。構築術是一種具有結構機能的形式,而非只是裝飾性質的形式。因此對於材料本身的處理、材料的接合都在構築術的思考範疇之中。構築術的特質是關於材料性、結構性與構造性這三者同時存在的特質。
建築是一個關於與重力鬥爭的藝術。世界上大概只有建築這種藝術是一直與重力在鬥爭,從人類搭起了第一個棚架起,建築就此開始。如果從構造的角度分類想,或許可以將建築分為黏性和構性的建築吧,黏性的建築是像混凝土這種黏性物質澆灌出來的建築或是磚石這種靠黏力堆砌出來的建築,而構性建築是那種由元件組裝而成的建築吧。東方的木構造可以說就是構築術的基本典範,因著東西方使用建築材料的不同,西方使用石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建築由石塊堆疊而成,本質上是靠著『黏著』的方式接合,而東方因為使用木材作為材料,因為木材無法採用黏著的方式接合,於是發展出了木構的各樣接頭方式,來因應柱與柱、柱與牆、牆與牆等之間連接線到面的接合,因而發展出了『榫卯結構』,凸出叫榫(榫頭)凹入叫卯(榫眼),而發展出了百種以上的榫接方式,以同一個材料的不同樣式來解決各樣實際的營建問題,而這些構件的接合形成了東方建築美學的重要部分。關鍵是在材料性、結構性、構造性這三者在一個答案中同時被解決,才能形成完美的構築模型典範。
構造應是追求力學的效率還是應該追求美學?美學無法解釋與滿足人類對於實際建構中關於理性的需求與答覆,畢竟耗費大量資源的建築不是完全由主觀美學意志所主窄,最終仍是對抗重力的鬥爭,在其自由的形式背後仍需由實際的構造才能撐持得起,構築術的被重視似乎填補了這個結構缺口,也或許說,要用什麼建造出那些自由無度的曲線形式,答案仍是得回到構築的本質。於是構築從符合力學的理性走往了自由的路徑,但在原始的構築精神中,包含著『木工工匠程序』工程精神的意涵,隱含著真實、精確、節省,展現出以少事多的機巧與美德。1995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K. Frampton所出版的「構築的詩意」(Poetics of Construction)中收錄了十九世紀以來以構造表現(Tectonic)為主題的建築作品,在書中,他指出在建築表現構築的作品中,構築的詩意源自於接合的機巧、力量的傳遞、材料的智用,次序之美、數大之美,而產生了觸及人心的構築詩意。
當構築術再次被重視的當代設計中,雖然有種令人不安的傾向是過度為了形式而構築,構築這件事不再追求真實、精確、節省的機巧與美德,取而代之的是為了形式與詩意而呈現出的繁複構築,構築漸漸開始成為形式堆砌之美的追循。當然我們無需爭論那些形式操作過於戰勝重力需要而產生的設計是否多餘,就像我們無法爭辯艾菲爾鐵塔上哪些構件是多餘的一樣,無論是為了真實構造而存在或是為了美學而存在,都是建築站立的理由。真實與美在建築重力的戰鬥中同等的重要,沒有了美,真實機巧又有何價值,不過是粗陋機器而已,而如果沒有了真實,也是只如塑膠盆花。構築的精神本質在於對抗『重力』這件事上,絲毫無法造假、但卻容易偽裝。
留言
張貼留言